年世界经济的总体特点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异化程度降低,经济形势波动起伏,机遇和挑战并存。美国经济进入复苏轨道,欧元区经济形势依旧复杂,但主导国家立足于机制性、根本性的解决思逐步明朗,欧元区内部隐现。财政收支形势较好,公共财政支持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的差异性,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的特点,需审慎分析经济形势,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调控搭配,在具体政策手段上侧重预调微调,侧重制度、机制建设,重视完善市场和引导市场力量,此外,在汇率政策上应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化解是2011年国际经济领域的首要问题。当前,欧元区国家已经着手建立长期制度和机制,以为中心,以欧洲央行(EC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支柱,以财政联盟和欧洲共同债券的构建为方向,形成了解决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小循环”。同时,又形成了美欧协力的“大循环”。 2011年,美国经济尽管受到年初经济增速下滑,年中美债风波冲击等因素的影响,但总体经济形势基本保持稳定,从第4季度开始,美国经济的复苏信号明显增强,关键经济指标普遍趋于好转,P增速超过3%,私人固定资本、个人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增长强劲,发展前景看好。 美元利率是美国货币的基础政策工具,根据美联储2012年首次货币政策会议的决议,在2014年以前,美联储都有望保持0-0.25%的超低联邦基金利率安排。2011年的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总体表现为贬值,对支持美国出口扩张和实体经济复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美国国债实施余额管理,在成功度过2011年8月2日的国债危机后,美国国债余额又逼近15.2万亿美元的新上限,国家债务率达到100%。但总体上看,美国债务风险不大,基本处于安全可控的范围。 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企稳,但形势依旧复杂。2011年第4季度,美国新房销售量为92.2万幢,与市场的预期基本持平,房屋的价格保持在2006年的70%左右,房贷风险处于可控区间。但另一方面,美国房地产市场拥有巨量的“影子库存”,止赎房产已超过170万套,乐观化解期限为44个月,仍是美国经济的重大风险源之一。但客观来看,美国房地产价格已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泡沫挤压殆尽,具备重新进入资产市场的条件。 在实体经济加速复苏的情况下,美国金融市场也将逐步趋于稳定,2012年除非因欧债危机失控而殃及美国的情况外,美国经济将稳步进入复苏期。 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自2009年末暴发已有2年,其发展出现了横向和纵向两个特点:横向是由希腊这一问题国家蔓延至整个欧元区的“边缘国家”,而又从边缘国家蔓延至部分中心国家;纵向是单纯的财政危机延伸到金融市场,形成部分意义上的金融货币危机,而又由金融货币市场向整个实体经济延伸,形成某种程度上的经济危机。 导致欧债危机发展和蔓延的根本性原因有两点:一是美欧之间的财政货币制度失衡,欧元区国家只拥有跛行的财政主权,难以通过扩张性的货币安排来满足的融资需要;二是欧元区中心国家和边缘国家的义务失衡,在财政金融体系出现问题以后,边缘国家承担了大部分调整义务,而中心国家则较少受到冲击甚至从中获利。 化解两个“失衡”是解决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根本要求。危机以来,欧元区在多重博弈框架下几经努力已基本形成了危机解决的方案与框架。此外,欧元区还着眼长远,立足于对欧元体系中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的纠正来重构后危机时期更有竞争力的欧元体系和更具一体化的经济同盟安排。 欧元区已基本形成了化解欧债危机的“小循环”框架。该框架以为中心,以欧洲央行(EC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支柱,以财政联盟和欧洲共同债券的构建为方向,通过有效纠正两个“失衡”消除欧债危机进一步累积的基础。 当前,欧元区面临着克服危机、防范通胀和经济复苏的三重压力。从当前情况看,仅仅借助于区内“小循环”的力量还不足以解决好上述复合性问题的影响,适当引入区外力量,特别是处于复苏期的美国力量,形成美欧“大循环”是一项现实而亟需的政策选择。 严格地说,美欧“大循环”框架目前仍是属于功能上的,而并非机制上的。但考虑到欧元区一体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化,克服欧元体系中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机制化、规范化的美欧“大循环”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世界经济领域的重要问题。2011年第4季度,美国“大循环”的具体政策开始逐步试水。 美联储的“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是解决欧元区流动性不足和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良好举措。美联储给予欧洲银行业签署“临时美元流动性互换协议”的和便利,通过欧洲银行借入美元资本的方式,满足欧洲企业的美元流动性缺口,并充分利用美元的国际基准货币的地位,进一步满足欧洲企业海外支付、投资和交易的需要,从而避免遭受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国家“挤出”效应的影响和引发欧洲央行过分投放货币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2011年12月末,美联储将“互换协议”项下的借款利率下调50个基点,以进一步便利欧洲企业融资和加强财务管理。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最为复杂多变的一年。我国国民经济总体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居民就业和收入取得明显改善。P总额达到471564亿元,剔除物价上涨因素,同比增长9.2%。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较2010年有明显改善。2011年全年平均失业率为4.1%,保持在较低水平。 物价调控取得良好效果,通胀压力有所缓解。2011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4%,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达到高点6.5%后,涨幅连续回落。需指出的是由于2011年物价总体涨幅较高,CPI指标在2012年的实际意义将有所下降,CPI不宜再作为2012年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的关键因素。 工农业生产保持稳定,企业利润继续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47712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20592亿元,增长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03260亿元,增长8.9%。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6638亿元,同比增长24.4%。 房地产开发呈回落态势,行业“拐点”隐现。2011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0.0%),增速明显回落。从行业前景来看,2012年6、7月房地产价格将转入实质下降时期。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933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07486亿元,增长11.1%。第一产业投资6792亿元,比上年增长25.0%;第二产业投资132263亿元,增长27.3%;第三产业投资162877亿元,增长21.1%。 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汽车消费回落明显。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其中,汽车类增长14.6%,增速比上年回落20.2个百分点,增速下降明显。 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贸顺差处于合理区间。全年进出口总额36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5%;出口18986亿美元,增长20.3%;进口17435亿美元,增长24.9%。顺差155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64亿美元。贸易顺差占P的比重由3.1%下降至2%左右,处于合理区间。货币供应量平稳回落,人民币汇率趋近均衡水平。12月末,广义货币(M2)85.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增速比上年末回落6.1个百分点,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5万亿元,比上年少增3901亿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升值趋势;全年升值幅度达到5.6%左右,超过对外贸易企业的净利润占生产成本的比例。从贸易公平和平稳发展的角度,当前汇率已接近均衡汇率的水平。2012年应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汇率政策的重点转向外汇市场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 2011年,全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各项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宏观调控得到严格落实。 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306亿元,比上年增加8818亿元,增长20.8%;地方本级收入52434亿元,比上年增加11821亿元,增长29.1%。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89720亿元,增长22.6%;非税收入14020亿元,增长41.7%。 2011年财政收入总体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来看:一是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二是价格上涨带动相关税收增长。三是企业效益较好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长。四是政策性增收因素。 2011年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108930亿元,比上年增加19056亿元,增长21.2%。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5641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514亿元;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900亿元。地方财政用地方本级收入以及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安排支出92416亿元。2011年财政支出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由于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复苏阶段的差异性,我国经济调控总体上表现出“逆调控”的特点。“逆调控”框架包括国内经济调控的“逆”和国际经济领域的“逆”。 2012年我国的宏观调控应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搭配,并以稳定求进为基本策略。因此,2012年的调控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2012年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进一步深化金融,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着力提高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具体包括:一是要继续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二是要继续加大金融力度,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三是要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四是要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评估和处置,全力金融稳定;五是要继续深化外汇管理重点领域,防范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六是要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动,深入开展国际金融合作。 2012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调控重点是要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推进财税体制,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具体包括: 一是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降低部分进口商品关税,落实提高、营业税起征点等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各项政策,实施对小微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开展营业税改征试点,积极总结经验,尝试在、江苏和广东等地区推广试点。 二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科技支出结构;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继续加强重点节能工程建设;大力支持中小创新型企业发展,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进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支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三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是深化财政体制。完善财政体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转结余资金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机制,健全预算支出执行管理制度,加快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 五是完善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第一,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支持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促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大力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第二,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保持合理的中央基建投资规模,主要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第三,促进外贸稳定发展,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六是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保障实现粮食稳产增产。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加强重要商品物资储备和投放。实施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的相关政策。 七是拓展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及国际金融机构等多边财经对话机制和平台,加强与主要发达国家、新兴大国财经协调合作,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财金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全方位合作,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 2011年我国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更加注重稳定物价总水平,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2011年安排财政赤字90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7000亿元,继续代地方发债2000亿元并纳入地方预算,赤字规模比上年预算减少1500亿元,赤字率下降到2%左右。要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三农”、欠发达地区、民生、社会事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出国(境)经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等支出原则上零增长,切实降低行政成本。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对地方性债务进行全面审计,实施全口径监管,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举债融资机制。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增长目标为16%。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严格控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密切跨境资本流动,防范“热钱”流入。加强储备资产的投资和风险管理,提高投资收益。 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09年4月1日起,提高部分纺织服装、轻功、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这无疑是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之后,对各个行业的又一提振,作为与之紧密联系的塑料行业到底该如何认识这次的出口退税率调整呢?是完全依赖调整存呢?还是像之前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一样,借助此次出口退税率的提高从中窥探到塑料业发展的契机呢?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这已经是第三次对部分产品退税率进行调整了。2008年末,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从11月1日起,部分塑料制品出口退税率上调,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共涉及3486项商品,包括塑料玩具、塑料编织袋等几十种塑料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得以上调,此为第一次上调。2009年1月1日,为缓解企业困难,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调高包括工业机器人、摩托车在内的553种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161种产品已全额退税,此为第二次上调。2009年4月1日,提高部分纺织服装、轻功、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和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目前详细涉及的产品和税则号尚未公布,不过业内对于塑料业的退税率调整抱有很高期望,此为第三次。 面对这频繁的上调出口退税率,部分人士表现的相当乐观与充满信心,甚至是面对电子信息等6行业出口退税率再次上调,一些专家开始呼吁零关税。但是也有部分人士表示,对于当前形式不能盲目乐观。从出口退税率的涉及方面不难看出,产品主要包括了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以及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而对于高耗能产业,前两次的调整中奉行了一贯的较为严格的措施进行控制和。因此之前的退税率调整中,塑料业受益情况可谓屈指可数。而作为轻工业重中之重的塑料制品,其行业产值在所有轻工行业中排名第三位。2008年塑料制品行业更是累计完成产量达到3713.79万吨,实现总产值9638.36亿元人民币,其产值占轻工行业的10.26%。自2008年8月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及蔓延以来,塑料制品行业遭受沉重打击,一度跌入连续7个月需求持续缩减的深渊。塑料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等局面,需求持续减弱、库存难以消化、订单大幅下滑、企业开工水平降低、出口放缓、资本运作瓶颈等一系列问题也在随着金融危机日渐蔓延至实体经济,并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演化而深入。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有必要通过提高出口退税来加大塑料制品企业的竞争力”的呼声早已有之。但是,仔细解读的这几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的长期目标是有针对性地引导行业向节能、降耗的方向发展,而并非单纯的追求经济增长,因此,塑料行业不可以将提高出口退税率作为摆脱现在困境的出,而应该注重品牌质量的创新发展,依赖科技的不断进步,产品质量的高端化以及高附加值,向着节约环保、降低能耗、可持续性循环发展的方向迈进才是企业的长久之道! 抛却完全以来退税率的想法,此次出口退税率的上调,还是惠及了部分的塑料制品的,例如:将六氟铝酸钠等化工制品、香水等香化洗涤、聚氯乙烯等塑料、部分橡胶及其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3%;将甲醇、部分塑料及其制品车辆后视镜等玻璃制品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将碳酸钠等化工制品、部分搪瓷制品、仿真首饰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9%;将商品次氯酸钙及其他钙的次氯酸盐、硫酸锌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5%。宁波市外经贸局经过核算,也表示,宁波市有纺织服装、机电商品、塑料制品、纸制品、钢材等9大类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得到不同程度上调,4084家外贸企业将会受益。 纵观全局,出口退税率的上调是为了国内的企业的发展,为了帮助出口企业抵御经济危机,短期内可以缓解石化行业压力。但是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对于目前处于在产能严重过盛状况下的塑料行业来说,是不能单单仅靠政策扶持,调高出口退税率来的,塑料企业应从市场上寻找发展机会,更新生产设备,加快创新发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走绿色环保节能的新子。 中国产业洞察网为立本研究旗下品牌,为客户提供行业研究、市场研究、竞争对手研究、投资可行性分析等服务。自2005年成立以来,先后为千余家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提供了专业的研究服务。以多年的信誉为您提供一份可行性高,并且精确的市场分析报告。 中国产业洞察网专注于家具塑料制品行业的研究已有五年之久,我们在家具塑料制品行业有10位专业的分析师长期研究家具塑料制品行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及研究,确保我们的报告内容详实、数据准确、观点权威,涵盖内容全面渗透家具塑料制品行业整体态势分析,为您提供家具塑料制品行业最独到的见解。中国产业洞察网在家具塑料制品行业研究获得了该行业从业者或投资者广泛的认可。 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