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夕阳上班,伴着星光归家……这是李谦作为《南京日报》版面编辑的工作常态。29年来,他将创意融入版式设计中,让一个个版面鲜活起来。 “有研究表明,一报在手,人的视线最先接触到的是版面整体视觉样式,即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在李谦看来,版式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牵引受众的视线,让受众接收新闻信息,了解编辑思想,领略的品格和特色。 1995年,李谦从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怀揣着新闻梦想进入南京日,成为编版部的一名编辑,开始他的新闻工作生涯。 编版部带他的第一位老师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时还是黑白,版面要在最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目光,版面设计就非常重要。那位老师的排版风格十分大胆,“‘浓眉大眼’的标题,用很大的字号是他的代表风格,版面的左上角和右上角排上小稿子,大稿子以蛇形贯穿整个版面……”时至今日,李谦回忆起当时的版面还记忆犹新。 那位老师告诉李谦,一个好的新闻版面是性、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版面是的语言,想让会“说话”,用好版面语言就成了编辑应该具备的“硬核”能力。所谓“版面语言”,就是将文字性新闻信息、表达的思想等要素,通过版面、空间大小、字体、字号、色彩、图片等,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给读者,让读者清晰地体会到所要表达的东西。 “这就如同导演排戏,导演必须通过自己对戏份的处理、意境的渲染、细节的刻画,让主、配角关系简洁明了,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使无需言传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之中传达给观众。”很快,年轻的李谦就被版面的排版艺术深深吸引。随着互联网开始普及,他在工作之余经常上网阅读国内外版面设计水平较高的一些,例如《解放日报》《河南日报》《新民晚报》等,学习他们的版面编辑风格,这个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在不断地积累学习下,2003年李谦成为南京日编版部主任助理,参与到《南京日报》头版的版面编辑工作中。 据李谦介绍,头版被看做的一面旗帜,是办刊和导向最集中、最直接的体现。因此,将头版办出特色便成为每一位头版编辑的重要任务。 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首个国家公祭日在南京举行。这一天的头版该怎么排?这个重任就交到了李谦手上。 “一开始我也没有思,想了很多种设计方式,但总觉得与如此庄重的日子不匹配。”在反复考量其他内容和主题的情况下,李谦将头版分为四块区域,用“国之祭”“民之愿”的主题将后续分为两块,将国家公祭鼎内容放在下方区域中间,并配以图片。 最终,12月14日见报的《南京日报》头版以黑色为主基调,紧密结合首个国家公祭日新闻主题,版面庄重大气,深沉厚重,条理清晰,营造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肃穆气氛,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冲击力。该版面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新闻(2014年度)版面二等。 “融时代,读者对的可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怎样通过版面的精心编辑,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系数’,成为我们党报编辑的课题。”李谦表示,他开始关注编辑语言的运用,通过模块设计的创新、图表信息的提炼,以版面“颜值”提升带动品质提升。 2022年冬奥会结束之际,《南京日报》组织盘点奥运健儿风采的报道,李谦负责版面编辑。相比往常的新闻版面,这次的操作难度更大,对编辑的统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种统筹力体现在文字的编辑、标题的制作、图片的选择、图示的运用、文字量的平衡、报眉的设计等方面。” 李谦将图片与文字进行排列组合,可总感觉缺乏新意,忽然灵光一现——奥运健儿夺金象征着胜利,而胜利可以用字母“V”来展现。 为了版面的美观度,他将夺得九块金牌的奥运健儿风姿,用V字形状排列在版面上,并配以名字和项目名称,再将记者排列在版面的剩余空间,充实版面内容。“读者一打开,就能马上获取到最关键的信息,增强了可读性。” “作为一名版面编辑,要想讲好新闻故事,除了灵光一闪的创意,还需要以专业度为支撑,对信息进行深加工。”李谦认为,不管是策划、组稿,还是与记者沟通,都要对选题内涵进行深度理解,拓宽新闻视野,充实知识储备。 在今年南京日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特别报道版面设计上,摆在李谦眼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文字量大,却只有一个版面的呈现空间。 到底用什么形式去呈现比较好?李谦认为,既然每篇都有“新闻点”,即能够吸引读者眼球、引起社会反响的内容,那么版面编辑就要能通过版面语言将这种内容凸现出来。在这项工序之前,版面编辑必须从抽象的文字中“读”出“新闻点”。 他提取《“科研玫瑰”绽放“力量”》这一的数据部分,通过图表的形式围绕在文章标题四周,并着重强调“南京女性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超40%”,让读者在看标题的同时就能提取到文章的重点信息。 除此之外,李谦还要考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版面上的图文更好地实现有机融合。在与美编商量后,李谦选择用女性侧脸的剪影巧妙地将版面一分为二,既让整体版面看起来美观端庄,又起到了平衡版面文字与图片的作用。 在一次次的版面编辑实践中,李谦越发意识到,一个不懂新闻写作、被动和机械的“组版匠”,与一个深谙新闻写作之道、富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版面编辑对同一篇的处理是不一样的,因而体现在上的增值效果完全不同。 “把每一个能做得好看的版面做得好看,尽己所能打造精品版面”成了他为自己定下的目标,鞭策着他继续前行。 近三十年来,李谦凭借对编辑事业的热爱,和过硬的新闻业务“内功”,让参与编辑的《南京日报》版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江苏省优秀作品一二等(版面)、江苏省好新闻(版面)一等……多张状了他的付出。管理岗位的李谦,除了在业务上不断,也在不断地培育新人。在他看来,团队里“95后”“00后”的到来为版面编辑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可能。 哪条稿子放头条、放报眼?头条标题是做横通栏还是竖通栏?若干重要新闻摆在面前,如何妥当安排、各得其所?“年轻编辑在刚上夜班时,经常会碰到这些问题,且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时的李谦会如同29年前刚工作时老师教他的一样,手把手“带徒弟”。 “做需要静气、踏实严谨,如一般沉稳。拿日常工作来说,编辑的实际工作顺序是先‘辑’后‘编’。”李谦经常这样对年轻人说。编辑要根据当天记者传稿情况,对进行加工修整,然后根据新闻价值等原则编排、设计版面。这一过程需要做到“稳”字当先。 “编辑还要对新闻内容保持一定的怀疑。”李谦举例,文中提到的人名、职务、年份、数字,要多种渠道核查;涉及的文件、专有名词、专业术语,要想办释清楚……同时,要时常疑问,想想记者传到稿库的新闻信息够不够充分,能否进一步挖掘内容做拓展延伸。“这样既能更好地新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能让新鲜事变得更‘新鲜’,让新闻变得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李谦说。 在他看来,以前,编辑的工作是新闻和照片的“装配车间”,把它们变成一个个版面;现在,编辑把记者的当作一个信息源,追求以我为主,整合各类信息源。李谦从一个新闻的“二传手”,在向新闻信息的采集者、深度加工者、创新表达者转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