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经验的集报爱好者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些集报专题,然后按图索骥。假以时日,突破百种、千种,再利用这些专题做展览、搞研究、写文章、撰专著等,而收藏香港回归报,则是笔者由来已久的构想与做法。 大约在1997年5月份,我就给远在香港的集邮、集报爱好者陈忠女士写信,请她在香港回归之际代购香港号外之事。 号外是遇有重大历史事件在第一时间快速出版并在当地街头广泛散发的一种形式,一般来说比其正报较为难找。事后,这位香港报友给我寄来购得的香港回归《大公报》号外,足有几大包。与此同时,我事先还在邮局预定了内地共计21种,这些主流日报基本上是1997年6月30日至7月3日共4天的,每种都订多份;并将部分香港回归盖上邮局当日邮戳,以此增加的收藏和纪念功能。我当时购买的是香港回归期间四五天的,基本记录了香港回归的全过程,如此一来,我这21种成套的香港回归报就尤显珍贵。 在这些中,雷同版面有不少,但有新意、有特点的也不少见。如1997年7月1日的《中国青年报》,整个版式、照片、标题多有与众不同之处,显其独具匠心。头条的交接仪式,用的是通版竖标题,除特大主标题外,还有三行大中小不同的引题和肩题。 《经济报》的通栏巨题是《香港回家了》,简单明了,视觉冲击感最强。平时是四开版面的《晚报》特将版面设计成跨版,这样通栏主标题就得以舒展。《经济参考报》主标题是《我国今起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直点重大历史事件的核心。《工人日报》则把香港交接仪式的那张经典照片放到头版上方,直观感觉跃然纸上。 标题对仗手法是这次香港回归报道中运用最多的,如《参考消息》主标题是《米字旗帜降,百年一朝雪;五星红旗升,千秋盛典彻夜歌》;《农民日报》则有《中华民族世纪的盛事,永载世界史册的瞬间》之标题。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而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与市东城区安贞社区不老生活会馆联合举办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收藏展暨纪念“6·28全国集报日”活动,展出马振予、万长红、蔡立群、范光永、张国林、孟繁茂等多位报友提供的上百种香港回归珍品报。与此同时,在通州博物馆展出由85个展框组成的香港回归报和书法展,展品则来自邱福军。我想,这些被藏友们仔细珍藏的铅字背后,也都记录了这20年来的精彩故事。面部痣的位置与命运
|